当前位置:首页>>动态信息

细颗粒物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19            字体大小:  

  我所生物标志物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室段化伟研究员团队在细颗粒物致呼吸系统早期损伤的标志物研究中,研究成果“Reduced serum club cell protein as a pulmonary damage marker for chron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于近期发表于环境科学研究的高影响力杂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本文的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王艳华,职业卫生所段化伟研究员和青岛大学郑玉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大气污染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颗粒物污染在中国较为突出,在一些地区还处于较高暴露的水平。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大气颗粒物和污染物来源。细颗粒物(PM2.5)暴露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但是,在血液中反映呼吸系统早期损伤的标志物研究还不多见。该研究分别选取了具有接触焦炉燃煤和柴油机尾气的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在焦炉工人和发动机试车工人中开展了早期肺损伤标志物的研究。在焦炉逸散物(COE)暴露队列和柴油机尾气(DEE)暴露队列两个独立人群中就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损伤效应进行了研究。利用空气中PM2.5评价外暴露水平,用尿中1-羟基芘进行内暴露评价指标,在人群中开展了两阶段的识别和验证研究。首先在COE队列中评估了PM2.5与血清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等肺损伤标志物和肺功能的关系;然后在DEE队列中对上述阳性结果进行验证。 

  该研究首次采用两阶段的设计评估PM2.5与血清肺损伤标志物间的关系。在COE人群队列中发现PM2.5暴露与血清CC16降低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也发现血清CC16降低与肺功能下降存在相关性,结合DEE人群队列的验证结果,提示血清CC16可作为慢性PM2.5暴露致早期肺损伤较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 

  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下完成的,同时也获得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培训班专家的指导。 

 

  本文的全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17.12.024 

    

  (职业卫生所 生物标志物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室) 

    

附       件:

相关信息: